当前位置:湖北线上代放生 > 放生念诵 > 正文

江西放生组织联系方式,江西赣州市宗教团体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常态化

2024-05-17 11:34作者:admin

江西放生组织联系方式,江西赣州市宗教团体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常态化

2、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此时的太平兴国寺已不再是单一的沩仰宗道场了,而是随着沩仰宗的衰微,也就不管属于哪个派系,只要是有德望的高僧,都可以被请来担任住持。因此,在宋代,临济宗的楚圆禅师、曹洞宗的仰山禅师、云门宗的佛印禅师、黄龙派的行伟禅师……,等等著名高僧,都曾住持过太平兴国寺。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张商英、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宋代的太平兴国寺不仅本身兴旺发达,而且带动整个仰山兴起了大批的“卫星”寺庙。其中有些寺院都达到了海内外闻名的程度。

3、由于宋代仰山人口大增,有些百姓来此垦山开田,当年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及顶,名梯田”。“梯田”一词,就是起源于此。

4、元朝,太平兴国寺由著名的希陵禅师住持。希陵禅师曾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进宫讲经,因此,朝廷屡次给他加赐佛号。忽必烈赐给他“佛鉴”之号,元成宗又赐给他“大圆”之号。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该寺一度毁于火灾。但在希陵禅师的艰苦努力之下,新的寺宇于8年后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而且“广员倍于旧而加美焉”。江西行省将寺宇绘图上报朝廷,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又给老禅师加赐“慧照”之号,并且命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寺记》,由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前。

5、明清时代仰山不仅禅林遍布,而且俗世人口继续增加,居民大规模开发山林,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梯田越开越多。尤其是明朝覆灭之际,有些明朝官员躲进了这片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隐居,有的甚至干脆剃度出家,逃避清朝的追捕,更使太平兴国寺及以其为核心的仰山一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6、晚清时代,国运衰颓,以太平兴国寺为核心的仰山寺庙群也随着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太平兴国寺又一度毁于火灾,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寺”。改建后的寺庙建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规模不及过去二十分之气派更是大不如前,惟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而愈见其苍郁挺拔。

7、近代随着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仰山也更加凄凉,香火零落,惨淡经营,寺产也渐渐为世人所占据。全国解放后的几次运动中,殿堂被拆毁,最后的几名僧人也被驱逐它方,寺中设施全被焚毁,甚至慧寂禅师的舍利塔也未能保全,只剩得寺前两棵千年银杏和周围山中草莽间一些残缺倒地的僧人墓塔群可供凭吊,别无长物,佛教活动也彻底停止。

8、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修复仰山栖隐禅寺的因缘也逐渐成熟。2004年,在一诚老和尚的建议下,由当地政府领导、上海黄新根先生出资,将开宗开山祖师慧寂禅师舍利塔院先修复起来,并在秋季隆重举行落成仪式。修复仰山祖庭成功迈出了第一步。2005年春,一诚老和尚几经深思熟虑,认为时机因缘已到,决定派其剃度兼接法弟子、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养航法师前来主持修复仰山栖隐禅寺的各项工作。4月12日,宜春市人民政府在锦绣山庄举行聘请仪式,杨宪萍市长亲自颁发聘书,正式任命养航法师为仰山栖隐禅寺住持。5月15日,养航法师率众僧正式晋院入住仰山,修复工作随即展开。

9、唐开成年间,唐朝高僧慧寂由沩山来到袁州府宜春仰山,诛茅修"仰山寺"传法,世称仰山禅师,它是以沩山禅师灵佑和仰山禅师慧寂为祖,世称"沩仰宗",为禅宗南宗五派之一。由慧寂禅师亲手创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兴起于宣宗元年,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

10、因武宗反佛,慧寂曾外出栖隐他处,故宣宗大中年间改称为"栖隐寺"。原寺额“栖隐寺”三字为唐宣宗亲笔题赐。栖隐寺背靠的集云峰(即仰山)是江西宜春市风景名胜区明月山的群峰之一。山麓一片开阔的坡地,小溪沿坡地两侧淙淙而下,最后在坡地前的一个峡口汇流,再穿过山峡奔流而出。坡地前沿,原本建有山门,山门内原有照地势依次飞升的五进大殿,层层高耸,富丽堂皇,如琼楼玉宇,似西天梵宫。历史上,集云峰一向是宜春县乃至全袁州府的风水形胜之地,也正是僧俗追求清净隐居修禅的极好处所。

标签: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友情链接: